项目总占地13.32万平米,基地处于温江永宁镇的核心片区。基地东、南向分别靠近成都绕城高速、城温邛高速。基地西临城市次干路——八一路并与宽度约90米城市公共绿带相望。东邻城市支路隆平路,且有河流穿过,南北两侧为规划城市支路,且北靠规划河道;基地周边景观资源条件良好。学校总规模为8000人,总建筑面积约为19.8万平方米。
“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树旁”生动描绘了一幅在自然中讲席的理想场景。绿地树荫将成为未来校园肌理的一部分,学生在文化与自然肌理上探索成长,刻录生活的旋律。
为营造出自然生动的生态空间,将西侧做架空处理,局部设置辅助教学空间,并未将来班级扩容提供弹性空间;并将东侧的运动场与规划河道融为一体。然后通过设置缓坡、护坡将这两个不同标高的绿化连为一体即一带绿毯,连贯的铺设在校园底层,达到校园环境最大化、校园空间最大化的目的。规避普通教学楼行列式做法,采用庭院式布局,水平方向走道环通,并将各个教学组团、宿舍组团比喻作不同的“枝”,置于绿毯之上将以公共交流空间及辅助教学空间为主公共空间脉比作“干”,将各“枝”与主干进行串联。
将宿舍布置在南北两端。教学组团和设有侧面、屋顶采光的半地下食堂布置在用地的中间区域。再用公共带串联各个功能组团,使师生在教学区、食堂区及宿舍区之间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步行控制在3-5分钟之间。
以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为核心,增强各个年级或班级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师生提供交往、学习、娱乐的共享空间,收放有序的走廊、活跃的楼梯、建筑边角的活动平台均可以与核心公共空间相结合,融为教学的一部分。多样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尺度和体量,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及丰富的情感内涵空间,相互联系。这些社交桥梁激发师生徜徉其中,漫步、玩耍、相遇、交流。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习成为富余乐趣的生活方式。
建筑立面统一的处理方式彰显大气。为了能够突出各个学区之间的识别性特点,将小、初、高及宿舍区用四种不同的色系进行区分。在以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外立面及内庭院栏板处上辅以简洁明快的蓝、绿、黄、红四种色系,体现出各个学区及宿舍的可识别性。
礼堂的设计可满足全校师生的使用需求,总计2600坐,可为学校提供演讲,表演以及学术报告的教学活动,丰富师生的课外活动方式。于此同时,食堂采用半地下的设计,与屋顶的室外活动平台相结合,让师生前往食堂的流线简洁而高效,同时增加了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